世界今热点:文化观察|为何人人都爱广场舞?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2023-04-22 07:49:25

一开始常常与“中老年人”“大妈”“大爷”等群体性词汇挂钩的广场舞,正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吸引进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运动”——


【资料图】

为何人人都爱广场舞?

□ 记者 朱子钰

实习生 姜艺 郭璇

从农村到城市,从广场到小巷,广场舞随处可见。动感的音乐配上简单的舞步,三五成群的人们,训练有素,舞动身姿,统一步伐,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项自发兴起的民间活动,广场舞硬生生地被爱好者跳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从国内跳到了国外,从中老年群体跳向了年轻一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场舞延伸为城乡文化的一部分。不信,你随便往广场一瞧——现在的广场舞队伍中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在济南泉城广场,记者看到,除了常驻广场的中老年群体之外,大批年轻人来到夜晚的泉城广场尽情舞蹈,广场舞参与者中甚至已经有了00后。

自由、快乐、沉浸是年轻人跳过广场舞之后反复提及的感受,有许多网友表示“体验过后就爱上了”“广场舞领舞阿姨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正因如此,“广场舞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言论被不断证实,可以看到,广场舞给予人们的,不仅是运动后的快感,更多的是这种舞蹈形式沉淀的文化乐趣。

“国民运动”

广场舞流行的关键首先是无负担。对于参与者来说,广场舞没有过多的专业要求,只要能够跟上节拍,放松心情即可,这样一来,门槛大大降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体参与性。

从古至今,群体性的舞蹈很大程度上讲究氛围感和自发性。细细追究,在我国,广场舞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马家窑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件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画着一群人手挽手围成圈舞动,现代学者多认为他们是为农业丰收或打猎归来而舞,这种代表群体协作、对应着群体性生产生活的场景,在形式上与广场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许可以称为最初的广场舞了。

现代的群体舞蹈历经“广播体操”“交谊舞”等几个阶段。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交方式不断变化,大众不再满足于舞厅的场地限制,加上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休闲娱乐场所的增加,广场健身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广场舞复归群众之中,官方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更起到推动广场舞文化繁荣的作用。

于是,广场舞在短时间内快速风靡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运动”。在舞蹈表演中,不管是情节舞还是情绪舞,演员的快乐往往来自完成了某个角色或者表达某种情绪,广场舞的快乐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因为我跳了舞,所以很快乐。它的侧重点不在“表演”,而在“参与”,不需要面对观众,只需要面对自己。而那些常规舞蹈表演过程中的重难点,比如民族舞和西方现代舞的界限、身高体重的标准、灯光舞美的要求等,在广场舞中统统不存在。只要有人群伴随着空间和音乐,就可以随时按下广场舞的开关。

统一化集体化的文化内核

在经济腾飞与文化繁荣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广场舞也被赋予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当广场取代了舞厅、广场舞替代了交谊舞,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从婚恋需求到健身功能,广场舞体现出人们受新时代多元思想交融影响形成的开放包容、个性独立等理念以及健康科学生活观念。

此外,广场舞正在演变成一种民生需求,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健身、娱乐功能或者审美意味,已然构成了城市景观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与交往空间。作为一种集体性质的舞蹈,广场舞具有统一音乐、统一舞蹈动作甚至统一的着装,统一化、集体化的文化内核,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运行高度合拍,大大提高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归属感,这是广场舞广受欢迎的重要前提。

现代社会中,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基于亲缘与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脱离了血缘与宗族的天然纽带,人与人本质上是疏离的,尤其是跟随子女进入陌生城市生活的中老年人,既因为退休脱离了社会工作关系,又远离故土削弱了与亲缘的联系,社交隔阂便成为影响其晚年生活幸福的极大阻碍。此时,广场舞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交往空间,基于趣缘、以跳舞为“社交货币”,重新联结起松散但丰富的熟人纽带,缓解了人们在经历了熟人社会瓦解、人际交往失范后的不安与焦虑,重拾自我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洽。

“广场舞是最积极的文化沟通方式,这是民间自发的交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表示,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活动,还可以让人感受到在小社会中,从陌生人到熟人甚至是准亲人的温暖和热烈。

年轻人的“狂欢广场”

广场舞一开始常常与“中老年人”“大妈”“大爷”等群体性词汇挂钩,这看上去很自然:运动强度适中,专业性低容易参与,又能愉悦身心,许多人把夜晚的广场舞当成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娱乐活动。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带上积攒一整天的活力尽情享受舞蹈的节拍。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成了广场舞大军中的一员,这也代表着广场舞正在被更广泛的群体接受。

从济南泉城广场广场舞的盛况来看,现在的广场舞已经融入了许多现代舞蹈元素,如流行、爵士、中国风、k-pop等,音乐也都是当下热门,广场舞越来越年轻化、个性化,年轻人大有占领广场舞阵地的趋势。

“活力无关年龄,舞姿不需优雅。”逐渐成为广场舞的精髓。对于年轻人而言,广场舞是一种情绪出口。跟着人群跳跃、欢呼,一方面能够通过舞蹈运动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也就是说,广场舞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正是因为他们可以在放松、无目的的群体舞蹈中享受“此时此刻”,不用在意已经做完的动作,也不用预设将要发生的动作,没有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在广场上要做的事情,仅仅是舞蹈而已。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自我呈现的另类表征,跳广场舞也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艺与独特性的机会。广场舞与时俱进,配乐不再局限于夕阳红舞曲,更多与亚文化元素相融合,开创了属于年轻人的广场舞。此外,广场舞所在的公共空间天然地成了学者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广场”,群体性的舞蹈也演变为“群体性的狂欢”:在一次次广场舞狂欢中,年轻人释放着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广场舞狂欢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于琐碎生活的文化抵抗。

总的来说,广场舞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实践,其形式、内容不断嬗变,记录着大众文化的演进,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能在流变的广场舞中找寻到它之于个体的独特意义。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与交往的场域,广场舞并不独属于某一个群体,而是属于试图在这个空间里实现身体与精神价值追求的每一个人。

相关新闻